五行属火笔画9的汉字 9画属火的字有哪些

日期:2022-07-23发布:墨雨轩
位置:首页 > 学习教育

大家在取名字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把八字命理和汉字的五行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八字里缺火就取用五行属性为火的字来平衡。下面为大家整理五行属火笔画为9画的汉字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五行属火笔画9的汉字

映、荧、貞、珍、挡、轺、政、轸、怼、段、耷、盅、骆、带、突、逃、恼、南、柰、庭、挖、耐、炮、炭、胆、盾、炽、挝、退、彖、炱、挺、胎、烃、闼、贴、挞、挑、殄、畋、奖、柬、俚、烂、哆、律、眈、帝、贷、玳、怠、待、怨、亭、哪、酊、奏、恬、赴、祝、炷、耔、秭、籽、逄、炸、诶、紈、除、咬、钬、亮、紃、炫、挪、怒、哝、昭、孪、侶、歪、轳、胪、俩、娄、鸩、郦、轹、胧、珑、俪、俐、瓴、玲、临、咧、剌、恺、俊、珏、炯、将、姞、迹、恍、炼、饵、盹、恫、陣、炳、陡、訂、玷、殆、哒、俦、曷、览、类、厘、娜、衲、挠、烁、弯、显、殃、徉、轶、昱、赵、种、重、轴、紂、胄、追、适、胨、郖、哚、烀、咴、疬、凃

五行属火笔画8的汉字

五行属火笔画9的汉字解释

解释:映读音:yìng。动词 照射。南朝宋.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南史.卷一二.后妃传下.陈后主沈皇后传》:「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动词 光线照在物体反射出来。【组词】:「倒映」。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二五首之五:「狭石分花迳,长桥映水门。」宋.陆游〈东湖新竹〉诗:「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名词 日光、光影。南朝梁.任昉〈落日泛舟东谿〉诗:「交柯溪易阴,反景澄余映。」

解释:荧读音:yíng。形容词 光线微弱的。《文选.班固.答宾戏》:「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唐.李善.注:「荧,小光也。」动词 眩惑。《庄子.人间世》:「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唐.成玄英.疏:「荧,眩也。」

解释:貞读音:zhēn。名词 卜问之事。《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名词 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懿行。唐.刘叉〈古怨〉诗:「君莫嫌丑妇,丑妇死守贞。」形容词 守正道的、效忠的。【组词】:「贞士」、「贞臣」。《荀子.子道》:「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形容词 坚定的、稳固的。【组词】:「贞石」、「贞木」。动词 卜问。《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

解释:珍读音:zhēn。形容词 宝贵、奇特稀有的。【组词】:「珍味」、「珍品」、「珍禽异兽」。名词 稀有贵重的宝物。【组词】:「奇珍异宝」。《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遇春启匣观看,内皆明珠异宝,无价之珍。」名词 美味的食物。【组词】:「山珍海味」。唐.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动词 爱惜、重视。【组词】:「敝帚自珍」。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副词 妥慎、审慎。【组词】:「珍藏」、「珍惜」。

解释:挡读音:dǎng。动词 遮蔽。【组词】:「挡太阳」。动词 拦阻、抵挡。【组词】:「挡风遮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儿女英雄传.第四零回》:「你看这可不叫作运气来了,崑仑山也挡不住么。」

解释:轺读音:yáo。名词 轻便的小车。《说文解字.车部》:「轺,小车也。」《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娶,亲迎立轺并马。」《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

解释:政读音:zhèng。名词 政策、法令。《周礼.天官.小宰》:「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名词 法则、规则。《荀子.天论》:「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名词 国家公务机关的行政业务。【组词】:「内政」、「财政」、「省政」、「县政」。动词 治理。《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动词 文字上的指正,多用为求教的词语。【组词】:「乞政」、「呈政」。

解释:轸读音:zhěn。名词 古代车箱底部的横木。《说文解字.车部》:「轸,车后横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轸。」名词 车子。《魏书.卷五四.高闾传》:「自大军停轸,庶事咸丰。」名词 乐器上调整弦线的轴。《魏书.卷一零九.乐志》:「以轸调声。」动词 扭转、转动。《文选.枚乘.七发》:「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副词 伤痛、怜悯。《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汉.王逸.注:「轸,痛也。」

解释:怼读音:duì。动词 怨恨、埋怨。【组词】:「怨怼」、「忿怼」。《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怼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

解释:段读音:duàn。名词 量词:(1) 计算长条物分成若干部分的单位。【组词】:「两段木头」、「把这线剪成数小段。」(2) 计算具有延续性质事物段落的单位。【组词】:「一段路」、「一段情」、「一段话」、「一段时间」。名词 工厂、工矿或铁公路组织中的一种任务编组。【组词】:「工务段」、「机务段」。名词 姓。如唐代有段成式,清代有段玉裁。

解释:耷读音:dā。名词 大耳朵。《集韵.入声.盍韵》:「耷,大耳曰耷。」

解释:盅读音:zhōng。名词 没有把手的小杯子。【组词】:「茶盅」、「酒盅」。名词 量词。计算盅装液体的单位。【组词】:「一盅好酒」。

解释:骆读音:luò。名词 黑色鬃毛的白马。《说文解字.马部》:「骆,马白色黑鬣尾也。」名词 姓。如唐代有骆宾王。

解释:带读音:dài。名词 系衣服或扎东西所用的长条物。如「衣带」、「腰带」、「鞋带」。《诗经.卫风.有狐》:「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汉.毛亨.传:「带,所以申束衣。」也称为「带子」。名词 泛指长条状的物体。【组词】:「海带」、「脐带」、「光带」、「磁带」、「输送带」。名词 地球表面依纬度划分的气候区。【组词】:「温带」、「热带」、「寒带」、「亚热带」。名词 地区、区域。【组词】:「林带」、「高山地带」、「沿海一带」。名词 一种妇科症状。【组词】:「白带」、「赤带」。《史记.卷一零五.扁鹊仓公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名词 姓。如战国时有带陀。动词 佩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动词 随身携着、拿着。【组词】:「自带乾粮」、「带着钱包」。动词 附带、连带、顺便做。【组词】:「连说带笑」、「记得帮我带口信!」、「出去时把门带上。」动词 含着、呈现。【组词】:「面带愁容」、「说话带刺」、「带异样眼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动词 率领、引导。【组词】:「带兵」、「带路」、「带队」、「带头」。动词 围绕、环绕。《文选.陆机.辩亡论下》:「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解释:突读音:tú。动词 凸起、高出周围。【组词】:「突起」、「突出」。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一》:「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动词 猛冲、冲撞。【组词】:「突围」。《文选.班固.西都赋》:「穷虎奔突,狂兕触蹷。」《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遭汉中微,盗贼奔突。」动词 触犯、冒犯。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冒突天颜。」动词 穿通、攻破。《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名词 烟囱。【组词】:「烟突」、「曲突徙薪」。元.卢琦〈渔樵共话图〉诗:「我渴鱼可羹,尔归突未烟。」副词 忽然、猝然。【组词】:「突飞猛进」、「突如其来」。《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蕃时年七十,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解释:逃读音:táo。动词 离开、跑走。【组词】:「逃跑」、「逃走」、「畏罪潜逃」。《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谢该传》:「猥使良才抱朴而逃」。动词 躲避。【组词】:「逃避」。《孟子.公孙丑上》:「不目逃。」唐.杜甫〈飞仙阁〉诗:「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解释:恼读音:nǎo。动词 气恨、发怒。【组词】:「恼恨」、「气恼」。《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动词 撩拨、逗弄。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宋.杨万里〈钓雪舟倦睡〉诗:「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形容词 烦忧、苦闷。【组词】:「烦恼」、「苦恼」。

解释:南读音:nán。名词 方位名。与「北」相对。【组词】:「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名词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名词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动词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形容词 南边的。【组词】:「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其他字义南读音:ná。参见「南无」条。

解释:柰读音:nài。名词 植物名。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枝生绒毛,上扬如灌木。叶卵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叶背有细柔毛。果实近于圆形,黄色或红色,可供食用。俗称为「苹果」。动词 通「奈」。参见「柰何」条。

解释:庭读音:tíng。名词 厅堂、正房。《说文解字.广部》:「庭,宫中也。」清.段玉裁.注:「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名词 院子、大厅台阶前的空地。【组词】:「庭院」。《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名词 泛称宽阔的地方。【组词】:「大庭广众」。名词 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组词】:「法庭」、「开庭」、「民事庭」。名词 额头。【组词】:「天庭饱满」、「庭阙不张」。

解释:挖读音:wā。动词 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五出》:「敢太岁头上动土?向小姐脚跟挖窟。」《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去地下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提了放在坑里。」动词 掏取。【组词】:「小心荷包里的钱,不要被小偷挖了。」《老残游记.第五回》:「掌柜的,你怎么羞了?大家等你挖面做饭吃呢!」其他字义挖读音:wá。耳挖子的挖的语音。

解释:耐读音:nài。动词 忍受、承受。【组词】:「忍耐」、「吃苦耐劳」。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副词 经久、持久。【组词】:「耐穿」、「耐用」。名词 古代的一种刑罚。只剃去鬓须而不剃发的轻刑。《汉书.卷一.高帝纪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名词 本事。【组词】:「能耐」。

解释:炮读音:páo。动词 烧、烤。【组词】:「炮烙」、「烹羊炮羔」。《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令尹炮之,尽灭郤氏之族党。」动词 以火烘焙精炼药材。【组词】:「炮炼」、「炮煎」。其他字义炮读音:pào。名词 武器名。一种发射铁石弹丸或炮弹的重型兵器。火力强,射程远,极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组词】:「大炮」、「开炮」、「高射炮」、「迫击炮」。名词 爆竹。【组词】:「鞭炮」。其他字义炮读音:bāo。动词 一种烹饪法。在旺火上急炒。用于快炒肉片、肉丁等。【组词】:「炮羊肉」、「炮炒鸡丁」。动词 把东西置于器物上烘乾。【组词】:「将鞋子放在炉台上炮乾。」

解释:炭读音:tàn。名词 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或加热时所得到的残留物。《说文解字.火部》:「炭,烧木余也。」【组词】:「焦炭」、「木炭」。名词 方言。指煤。明.张自烈《正字通.火部》:「炭,石炭。今西北所烧之煤,即石炭。」《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少君)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寒)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名词 姓。如汉代有炭虬。

解释:胆读音:dǎn。名词 内脏器官之一。近肝脏右半叶,所储胆汁,黄绿色、味苦,助消化。也称为「胆囊」。名词 勇气,古人以为勇气由胆发出。【组词】:「胆怯」、「壮胆」。名词 器物的内部,可容纳水、空气等。【组词】:「球胆」、「瓶胆」、「热水瓶的内胆」。

解释:盾读音:dùn。名词 一种抵御敌人矢刃等攻击,保护己身安全的兵器。【组词】:「盾牌」、「藤盾」、「金剑神盾」。名词 比喻支持或援助的力量。【组词】:「深厚的民意基础是他强而有力的后盾。」名词 盾形的物品。多用作奖牌或纪念品。【组词】:「银盾」、「金盾」。名词 荷兰、越南、印尼等国货币单位的简称。其他字义盾读音:shǔn。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炽读音:chì。形容词 火势旺盛。【组词】:「炽热」。《韩非子.内储说下》:「奉炽炉炭,肉尽赤红。」形容词 强盛。《诗经.小雅.六月》:「玁狁孔炽,我是用急。」《资治通监.卷二四零.唐纪五十六.宪宗元和十四年》:「晋、宋以来,日益繁炽。」动词 燃烧。《左传.昭公十年》:「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水浒传.第九三回》:「李逵从外入来,听了这几句说话,心如火炽,口似烟生。」

解释:挝读音:zhuā。动词 鞭打、敲击。【组词】:「挝鼓」。《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仰见高闳,以策挝门。」动词 抓、抓住。《西游记.第三三回》:「就于云端里伸下手来,马上挝人。」《儒林外史.第一六回》:「挝着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

退

解释:退读音:tuì。动词 向后倒行、移动。与「进」相对。【组词】:「后退」、「撤退」、「进退两难」、「以退为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动词 畏缩。【组词】:「退缩不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动词 谦让。【组词】:「谦退」、「退让」。《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传》:「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动词 离去、离开。【组词】:「退席」、「迟到早退」、「功成身退」。动词 辞去职务。【组词】:「退休」。《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于野。」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动词 取消、解除。【组词】:「退约」、「退租」、「退婚」。《红楼梦.第一六回》:「闻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绳,悄悄的自缢了。」动词 脱去、除去。【组词】:「退毛」。《西游记.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后边净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盐腌着,使阴天下酒。」动词 减损、消失、衰减。【组词】:「退烧」、「退色」、「衰退」。《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动词 归还。【组词】:「退货」、「退票」、「包退包换」、「货既出门,概不退换。」

解释:彖读音:tuàn。动词 判断。宋.欧阳修〈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鲁册谨会盟,周公彖凶吉。」名词 易经断定卦义之辞。《易经.乾卦.彖曰》唐.孔颖达.正义:「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解释:炱读音:tái。名词 烟气凝结而成的黑灰。【组词】:「煤炱」、「松炱」。

解释:挺读音:tǐng。动词 拔出。《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战国策.魏策四》:「挺剑而起。」《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动词 撑直。【组词】:「挺胸」、「挺着脖子」。动词 勉强支撑。【组词】:「挺不住」、「他病了!还是硬挺着不肯休息。」形容词 直的。【组词】:「西装笔挺」。形容词 独特、杰出。【组词】:「英俊挺拔」。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窃见钜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资挺特,奇伟秀出。」南朝齐.孔稚珪〈祭外兄张长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副词 很、甚。【组词】:「他人缘挺好。」、「她待人挺和气。」、「她看起来挺高兴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挺长挺深的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的呢?」名词 量词。计算机枪数量的单位。【组词】:「十挺机关枪」。

解释:胎读音:tāi。名词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组词】:「怀胎」、「胚胎」、「胎儿」、「双胞胎」。名词 量词。计算生育次数的单位。【组词】:「头胎」、「第二胎」。名词 器物的粗胚。【组词】:「泥胎」。名词 衣服、被褥等的夹衬物。【组词】:「棉花胎」。名词 事物的根源。【组词】:「祸胎」。名词 参见「轮胎」条。

解释:烃读音:qīng。名词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从石油、天然气、植物中分离,或由天然存在的烃类合成。为石化工业中制造塑胶、橡胶与合成纤维等的重要原料。也称为「碳氢化合物」。

解释:闼读音:tà。名词 门。【组词】:「重闺幽闼」、「连闼洞房」、「排闼而入」。

解释:贴读音:tiē。动词 黏附。【组词】:「贴邮票」、「张贴」、「剪贴」。《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动词 挨近、接近。【组词】:「紧贴」、「贴身」、「贴近」。宋.晏殊〈拂霓裳.乐秋天〉词:「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动词 顺服、服从。【组词】:「部属们对他十分服贴。」动词 补助。【组词】:「补贴」、「贴现」、「哥哥每月贴他五十元。」动词 亏损、赔损。【组词】:「倒贴」、「他贴了老本,还是无法挽救这家公司。」动词 在电脑应用程序中将此画面的资料剪下,拷贝到另一画面的动作。为英语paste 的义译。动词 质押、典当。唐.李峤〈谏建白马坂大像疏〉:「亦有卖舍贴田,以供王役。」形容词 适切、妥当。【组词】:「妥贴」、「贴切」。名词 戏剧角色中正旦以外的次要旦角称为「贴」。元曲中称为「贴旦」、「副旦」,明传奇称为「贴」。名词 一种油炸或火烤成的食物,底部焦香,表面熟软。【组词】:「锅贴」。

解释:挞读音:tà。动词 用棍、鞭等拍打。【组词】:「鞭挞」。形容词 勇武。《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解释:挑读音:tiāo。动词 拣选。【组词】:「挑选」、「挑剔」、「挑毛病」。《红楼梦.第一零二回》:「挑了个风清日暖的日子,带了好几个家人,手内持着器械到园踹看动静。」动词 用肩担物。【组词】:「挑柴」、「肩挑」、「挑水」。《水浒传.第二回》:「锁上前后门,挑了担儿,跟在马后。」其他字义挑读音:tiǎo。动词 引动、举起。【组词】:「挑眉立目」。《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把竿子一挑,往地下一撩,却是活迸的。」动词 用长形或尖形器具拨动。【组词】:「挑火」、「挑刺」、「挑灯夜读」。唐.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动词 一种刺绣针法。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将线从下穿过。【组词】:「挑花」。《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曰:『十四娘近在闺中作什么生?』女低应曰:『闲来只挑绣。』」动词 一种弹奏指法。手指反手回拨称为「挑」。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动词 搬弄、煽动。【组词】:「挑拨」、「挑战」。《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动词 引诱、逗弄。通「誂」。【组词】:「挑逗」、「挑弄」。《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士人注视丽者,屡以游词相挑。」名词 一种书写笔法。运笔向下,稍作停顿;向上提笔稍挫,扭锋顺势挑出而收笔。

解释:殄读音:tiǎn。动词 尽、灭绝。【组词】:「殄灭」。《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动词 浪费、糟蹋。【组词】:「暴殄天物」。

解释:畋读音:tián。动词 耕种。《书经.多方》:「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唐.孔颖达.正义:「治田谓之畋,犹捕鱼谓之渔,今人以营田求食谓之畋食,即此畋。」动词 狩猎。【组词】:「畋猎」。《书经.五子之歌》:「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李善注引司马彪曰:「畋,猎也。」

解释:奖读音:jiǎng。名词 为鼓励或表扬而颁赠的荣誉或财物。【组词】:「得奖」、「领奖」、「优等奖」。名词 彩金。【组词】:「中奖」。动词 称赞、表扬。与「惩」、「罚」相对。【组词】:「夸奖」、「过奖」、「嘉奖」。动词 劝勉、鼓励。【组词】:「奖励」。《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以奖乱人。」宋.王安石〈次韵刘着作过茆山今平甫往游因寄〉诗:「诗中慷慨悲陈迹,篇末殷懃奖后生。」动词 辅助、帮助。《左传.襄公十一年》:「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

解释:柬读音:jiǎn。名词 信件、请帖。通「简」。【组词】:「书柬」、「请柬」。《红楼梦.第四八回》:「明日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动词 选择。通「拣」。《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唐.杨倞.注:「言柬择其事理所宜。」

解释:俚读音:lǐ。形容词 鄙俗。《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俚人不识,寡见尟闻。」形容词 通俗的、民间流行的。【组词】:「俚语」、「俚歌」。动词 依托、聊赖。《汉书.卷三七.季布等传.赞曰》:「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此为其计划无所聊赖,至于自杀耳。」名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国内广东省西南沿海及广西省东南等地。

解释:烂读音:làn。形容词 食物熟透而松软。《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红楼梦.第一一回》:「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形容词 腐败的、破旧的。【组词】:「烂苹果」、「破铜烂铁」。形容词 光明、显着。【组词】:「灿烂」、「绚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四年于兹,功德烂然。」形容词 紊乱没头绪。【组词】:「烂摊子」、「一本烂帐」。形容词 形容人不好、差劲。【组词】:「你这个人太烂了!」副词 极、过分。【组词】:「烂熟」、「烂醉」。《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动词 腐败。【组词】:「溃烂」、「海枯石烂」。《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动词 烧灼。《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曲突徙薪亡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耶?」

解释:哆读音:duō。参见「哆嗦」条。其他字义哆读音:chě。形容词 张口的样子。《里语徵实.卷上.一字徵实引王恽.食鲈鱼诗》:「口哆颊重出,鳞纤雪争光。」

解释:律读音:lǜ。名词 法令、法则。【组词】:「法律」。《易经.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名词 格式、规则。【组词】:「定律」、「格律」。《淮南子.览冥》:「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诗:「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名词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阳律。【组词】:「律吕」。名词 节奏。【组词】:「旋律」、「音律」、「韵律」。名词 律诗的简称。【组词】:「五律」、「七律」。名词 姓。如汉代有律子公。动词 约束。【组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韩非子.难四》:「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则是皆无贞廉也。」《金史卷一一零.杨云翼传》:「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动词 效法、遵守。《礼记.中庸》:「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唐.刘禹锡〈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诗:「有心律天道,无位救陵夷。」形容词 山势高大险峻。参见「律律」条。

解释:眈读音:dān。副词 眈眈:注视、逼视的样子。【组词】:「虎视眈眈」。

解释:帝读音:dì。名词 天子、君主。【组词】:「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名词 天神,宇宙的主宰。【组词】:「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名词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解释:贷读音:dài。动词 借。【组词】:「借贷」、「贷款」、「昨天我向他告贷一百万元。」动词 施与。《左传.文公十六年》:「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后汉书.卷四.和帝纪》:「甲子,诏赈贷并州四郡贫民。」动词 推卸。【组词】:「责无旁贷」。动词 宽恕。【组词】:「宽贷」、「你们明知故犯,定要严惩不贷。」其他字义贷读音:tè。动词 失误。《礼记.月令》:「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

解释:玳读音:dài。参见「玳瑁」条。

解释:怠读音:dài。形容词 松懈、懒惰。【组词】:「怠惰」、「懈怠」。唐.韩愈〈原毁〉:「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形容词 轻慢不庄重。【组词】:「怠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醴酒不设,王之意怠。」形容词 疲倦、疲累。【组词】:「倦怠」。

解释:待读音:dài。动词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动词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动词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动词 对待、照顾。【组词】:「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动词 将要、打算。【组词】:「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助词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其他字义待读音:dāi。动词 逗留、停留。【组词】:「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解释:怨读音:yuàn。动词 责备、怪罪、痛恨。【组词】:「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零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名词 仇恨。【组词】:「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形容词 不满的、哀愁的。【组词】:「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其他字义怨读音:yuān。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亭读音:tíng。名词 秦汉时的地方治安机构。《史记.卷一零九.李将军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名词 古代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以便旅客投宿休息。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名词 守望敌情的处所。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三:「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名词 有顶无墙,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组词】:「凉亭」、「茅亭」。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名词 一种供办公或营业使用的小型房子。【组词】:「票亭」、「邮亭」、「电话亭」。

解释:哪读音:nǎ。代词 表示疑问。【组词】:「哪天?」、「哪里人?」副词 怎,表示反问。【组词】:「哪知」、「哪能」。其他字义哪读音:něi。代词 表示疑问。为「哪(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组词】:「哪天我们去看场电影?」其他字义哪读音:nuó。参见「哪吒」条。其他字义哪读音:na。助词 表疑问。《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人家大师傅叫我住这儿劝你,可没说准你出这个门儿,你那儿走哇?守着钱粮儿过去,你又走哪?」

解释:酊读音:dǐng。参见「酩酊」条。

解释:奏读音:zòu。动词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鑪,以冬奏扇。」动词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组词】:「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动词 吹弹乐器。【组词】:「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动词 显现、发生。【组词】:「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动词 往、走。通「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名词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组词】:「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名词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组词】:「节奏轻快」。

解释:恬读音:tián。形容词 安适、安然。【组词】:「恬适」。《淮南子.精神》:「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形容词 安静、清静。【组词】:「恬静」。《红楼梦.第一零二回》:「路上风恬浪静,合家不必挂念。」形容词 淡泊。【组词】:「恬淡」。动词 淡漠。《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晋书.卷四九.谢鲲传》:「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

解释:赴读音:fù。动词 前往、投向、奔向。【组词】:「单刀赴会」、「共赴国难」。《文选.曹植.白马篇》:「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动词 告丧。同「讣」。《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动词 游泳。同「洑」。《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唐.成玄英.疏:「游泳则接腋持颐。」《水浒传.第三八回》:「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

解释:祝读音:zhù。名词 祭祀时主持祭礼的人。《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名词 寺庙主持人。【组词】:「庙祝」。名词 祭祀所念的祷告词。《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辽史.卷四九.礼志一》:「合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名词 姓。如春秋时魏国有祝侘。动词 祈祷、祈求。【组词】:「祝福」、「祝平安快乐」。动词 庆贺、颂贺。【组词】:「庆祝」、「祝贺」。

解释:炷读音:zhù。名词 油灯的灯心。《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海南诸国传》:「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名词 量词。计算线香的单位。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二首之一:「一炷清香尽日留。」《红楼梦.第八九回》:「亲自点了一炷香,摆上些果品,便叫人出去。」动词 点燃。唐.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翫月〉诗五首之四:「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红楼梦.第六二回》:「宝玉炷了香,行毕礼。」

解释:耔读音:zǐ。动词 培土,将土堆在苗根旁边。《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名词 植物的种子。《清史稿.卷三零七.刘于义传》:「请酌借耔粮农器,于瓜州诸地开垦屯种,耕犁以马代牛,并募耕夫二百,教回民农事。」

解释:秭读音:zǐ。名词 数目字。旧称一万亿为「秭」。

解释:籽读音:zǐ。名词 植物的种子。【组词】:「菜籽」、「稻籽」。

解释:逄「逢」的异体字。

解释:炸读音:zhà。动词 用火药、炸弹等进行爆破。【组词】:「炸山」。动词 东西爆裂。【组词】:「爆炸」、「热水瓶突然炸了!」动词 突然发怒、生气。【组词】:「他听见这话,登时炸了。」其他字义炸读音:zhá。动词 一种烹饪方法。把食物投入多量的沸油中,直至外皮成金黄色即可捞起。

解释:诶读音:xī。叹词 对可恶、可惜的事情所发出的叹息声。《说文解字.言部》:「诶,可恶之辞。」《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唐.颜师古.注:「诶,叹声。」副词 大声狂笑的。《楚辞.屈原.大招》:「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诶笑狂只。」其他字义诶读音:?。叹词 表示答应的意思。【组词】:「诶!我在这里。」叹词 表示招呼的意思。【组词】:「诶!你在那里?」

解释:紈读音:wán。名词 细致而有光泽的白绸绢。《说文解字.糸部》:「纨,素也。」清.段玉裁.注:「素者,白致缯也。纨即素也,故从丸,言其滑易也。」《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解释:除读音:chú。动词 去掉。【组词】:「铲除」、「扫除」、「为民除害」、「排除万难」。动词 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国演义.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动词 更易、更换。【组词】:「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动词 整治、修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动词 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组词】:「六除以二等于三。」名词 台阶。《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名词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组词】:「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连词 表示不计算在内。【组词】:「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解释:咬读音:yǎo。动词 用牙齿切断、压破或夹住东西。【组词】:「把绳子咬断」、「咬了一口馒头」、「别咬着牙签说话!」动词 用工具钳住或卡住东西。【组词】:「齿轮已经磨蚀,互相咬不住。」动词 诬谄、牵连。【组词】:「反咬一口」、「说话凭良心,可别随便乱咬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边王老员外与女儿并一干邻右人等,口口声声咬他二人。」动词 吐字、发音。【组词】:「说的人咬字不清,听的人便很容易会错意。」动词 皮肤与植物或化学制品碰触而过敏或受侵蚀。【组词】:「这洗衣粉会咬手,要记得戴手套。」副词 认定不变。【组词】:「一口咬定」。其他字义咬读音:jiāo。参见「咬咬」条。

解释:钬读音:huǒ。名词 (holmium,Ho)化学元素。原子序67。罕有的金属元素。存在于独居石及其他稀土矿石中,产量甚微。呈银白色光泽,主要性质和用途与镧相似。

解释:亮读音:liàng。形容词 明朗、光亮。【组词】:「晶亮」、「明亮」、「乌黑亮丽」。《文选.嵇康.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形容词 声音响亮清澈。【组词】:「宏亮」、「嘹亮」。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形容词 忠贞正直。【组词】:「高风亮节」。《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动词 显露、展示。【组词】:「亮牌」、「亮相」。《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亮了兵器,就交起手来。」其他字义亮读音:liáng。参见「亮阴」条。

解释:紃读音:xún。名词 用彩色丝线编成的圆形绳带。《说文解字.糸部》:「紃,圜采也。」清.段玉裁.注:「圜采,以采线辫之,其体圜也。」《礼记.内则》:「织紝组紃。」唐.孔颖达.正义:「组是绶也。然则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

解释:炫读音:xuàn。形容词 光彩闪耀的样子。【组词】:「炫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动词 照耀、照亮。【组词】:「光彩炫目」。《文选.左思.吴都赋》:「光色炫晃。」动词 夸耀、显示。【组词】:「炫耀」、「自炫其力」。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降及品物,炫辞作翫。」

解释:挪读音:nuó。动词 推移、移动。【组词】:「挪开」、「挪一下位置好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红楼梦.第一三回》:「邢夫人等忙叫宝玉搀住,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动词 借贷、移用。【组词】:「挪借」、「挪用公款」。《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他向日挪我的五十两银子,得便叫他算还给我。」动词 两手互相搓摩。【组词】:「搓挪」。

解释:怒读音:nù。动词 气愤、生气。【组词】:「怒嗔」、「愤怒」、「恼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唐.杜甫〈石壕吏〉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动词 谴责。《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礼记.内则》:「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汉.郑玄.注:「怒,谴责也。」名词 愤怒的情绪。【组词】:「恼羞成怒」。《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形容词 气愤的、愤怒的。【组词】:「怒气冲天」、「怒火攻心」。形容词 强健、雄劲。《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贾彪传》:「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吴道子白昼地狱变,笔力劲怒。」形容词 声势浩大、劲急。【组词】:「怒涛」、「怒潮汹涌」。副词 旺盛。【组词】:「心花怒放」。《庄子.外物》:「草木怒生。」副词 奋发。《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诗:「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铿轰。」

解释:哝读音:nóng。动词 小声说话。【组词】:「咕哝」、「唧哝」。《老残游记.第一零回》:「听他们又喁喁哝哝了好久,璵姑方回。」

解释:昭读音:zhāo。形容词 明亮、光明。《诗经.大雅.抑》:「昊天孔昭,我生靡乐。」形容词 明显的。【组词】:「天理昭昭」。名词 光线。《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名词 古代祖先宗庙的排列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名词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昭奚恤。动词 显扬、使彰明。《左传.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释:孪读音:luán。名词 双胞胎。《说文解字.子部》:「孪,一乳两子也。」形容词 双生的。《战国策.韩策三》:「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其他字义孪读音:lüán。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侶读音:lǚ。名词 同伴。【组词】:「伴侣」、「情侣」。《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于是相与结侣,携手俱游。」动词 结为同伴。宋.苏轼〈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释:歪读音:wāi。形容词 不正。【组词】:「歪头」、「歪斜」。形容词 不正当的。【组词】:「歪主意」、「上梁不正下梁歪」、「歪风不可长」。《水浒传.第九四回》:「本处有个歪学究,姓何名才。」动词 斜倾、偏向一边。【组词】:「歪着头」。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直打的这壁破,那壁伤,碜可可嘴塌鼻歪。」动词 暂时斜靠歇息。【组词】:「在床上歪一会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我送子明去了,便在书房里随意歪着,和衣稍歇。」其他字义歪读音:wǎi。动词 扭伤。【组词】:「歪了脚」。

解释:轳读音:lú。参见「辘轳」条。

解释:胪读音:lú。名词 皮肤。《说文解字.肉部》:「胪,皮也。」名词 上腹部。《广韵.平声.鱼韵》:「胪,腹前曰胪。」汉.史游《急就篇.卷四》:「寒气泄注腹胪胀。」唐.柳宗元〈志从父弟宗直殡〉:「得上气病,胪胀奔逆。」动词 陈列。《广韵.平声.鱼韵》:「胪,陈序也。」《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胪于郊祀。」形容词 流传的、传述的。《国语.晋语六》:「风听胪言于市。」

解释:俩读音:liǎng。参见「伎俩」条。其他字义俩读音:liǎ。形容词 两个。【组词】:「哥俩好」、「小夫妻俩」。《老残游记.第一五回》:「叫他们姐儿俩打开盖卷睡当中,好不好?」

解释:娄读音:lóu。形容词 空、中空。《说文解字.女部》:「娄,空也。」【组词】:「娄空」。动词 收敛。《诗经.小雅.角弓》:「莫肯下遗,式居娄骄。」汉.郑玄.笺:「娄,敛也。」名词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二宿,有三颗星。名词 姓。如西汉有娄寿,唐代有娄师德。其他字义娄读音:lǚ。副词 多次、屡次。《说文解字.女部》「娄」字.清.段玉裁.注:「娄,娄之义又为数也。此正如窗牖、丽廔之多孔也,而转其音为力住切。俗乃加尸旁为屡字。古有娄无屡也。」《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

解释:鸩读音:zhèn。名词 动物名。一种毒鸟。雄的称为「运日」,雌的称为「阴谐」,喜食蛇蝮。其羽毛紫绿色,有剧毒,泡酒后可以毒死人。名词 毒酒。通「酖」。【组词】:「饮鸩止渴」。动词 用毒酒害人。《国语.鲁语上》:「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使医鸩之,不死,医亦不诛。」《三国演义.第二回》:「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

解释:郦读音:lì。名词 地名。春秋时鲁地。《左传.僖公元年》:「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晋.杜预.注:「郦,鲁地。」名词 姓。如汉代有郦食其。

解释:轹读音:lì。动词 车轮辗过。《说文解字.车部》:「轹,车所践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当足见碾,值轮被轹。」三国吴.薛综.注:「足所蹈为碾,车所加为轹。」动词 欺凌。《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动词 用器具刮物,使其发声。《文选.张衡.西京赋》:「轹辐轻骛,容于一扉。」三国吴.薛综.注:「驭车欲马疾,以箠栎于辐,使有声也。」

解释:胧读音:lóng。参见「胧明」、「朦胧」等条。

解释:珑读音:lóng。参见「珑玲」、「珑珑」等条。

解释:俪读音:lì。名词 配偶。【组词】:「贤伉俪」。《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形容词 成双成对的。【组词】:「俪影」。形容词 文字成对偶、对仗的。【组词】:「俪辞」、「俪句」。

解释:俐读音:lì。参见「俐亮」、「俐落」等条。

解释:瓴读音:líng。名词 盛水的瓦器。《淮南子.修务》:「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趍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名词 屋顶上仰铺的瓦,形状像沟,可导水。元.戴侗《六书故.卷二八.工事》:「瓴,牝瓦仰盖者,仰瓦受覆瓦之流,所谓瓦沟也。」也称为「瓦沟」。

解释:玲读音:líng。参见「玲珑」条。

解释:临读音:lín。动词 从高处往下看。【组词】:「居高临下」。《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汉.郑玄.笺:「临,视也。」《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六》:「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动词 来到。【组词】:「光临」、「莅临」、「亲临」、「双喜临门」。《楚辞.屈原.远游》:「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动词 靠近、依傍。【组词】:「临窗而坐」、「临门一脚」。《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阳,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动词 面对、遇到。【组词】:「临阵磨枪」、「临危不乱」。《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动词 依着书画范本摹仿。【组词】:「临碑」、「临帖」。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动词 统治。《书经.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管子.八观》:「置法出令,临众用民。」动词 照、照耀。周.尸佼《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唐.杜甫〈春宿左省〉诗:「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动词 给、加。唐.魏元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临之以利,以察其廉。」宋.欧阳修〈纵囚论〉:「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副词 将、正、当。【组词】:「临别」、「临行」、「临终」、「临时抱佛脚」。《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兑(?)下坤(?)上,表在上临下之义。名词 姓。如汉代有临孝存。

解释:咧读音:liē。助词 用于句末,相当于「哪」、「哩」、「啦」。《老残游记.第一三回》:「那不得罪人么,快别哭咧!」其他字义咧读音:lié。参见「咧咧」条。其他字义咧读音:liě。动词 嘴角向两旁张开。【组词】:「咧嘴大笑」、「龇牙咧嘴」。

解释:剌读音:là。动词 违戾、乖张。《汉书.卷六零.杜周传》:「外戚亲属无乖剌之心,关东诸侯无强大之国。」其他字义剌读音:lá。动词 划开、割开。【组词】:「剌划」、「剌开」、「他一不小心,手被剌了一道口子。」

解释:恺读音:kǎi。形容词 和乐、和善。《说文解字.心部》:「恺,乐也。」《庄子.天道》:「中心物恺,兼爱无私。」名词 军队胜利所奏的乐曲。通「凯」。明.张自烈《正字通.心部》:「恺,军胜之乐。」

解释:俊读音:jùn。形容词 杰出的。《书经.洪范》:「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文选.曹植.七启》:「若夫田文、无忌之俦,乃上古之俊公子也。」形容词 容貌秀美。【组词】:「俊俏」。元.乔吉《扬州梦.第三折》:「端详着厖儿俊,思量着口儿甜,怎肯教意儿差。」《红楼梦.第六九回》:「老祖宗且别问,只说比我俊不俊。」名词 才智出众的人。【组词】:「俊硕」、「俊彦」。《孟子.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汉.赵岐.注:「俊,美才出众者也。」

解释:珏读音:jué。名词 两块玉合成的玉器。《说文解字.珏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解释:炯读音:jiǒng。形容词 光明的、明亮的。【组词】:「目光炯炯」、「炯炯有神」。唐.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一观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视白日之正中也。」宋.陆游〈雪中独酌〉诗:「莫惊醉眼炯如电,假钺犹堪行督战。」形容词 明白的、显着的。《三国志.卷六五.吴书.贺邵传》:「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

解释:将读音:jiāng。副词 会、可能。【组词】:「将要」。《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副词 快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副词 差不多。《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副词 刚、才。【组词】:「将哭就笑」、「他将进门没一会儿。」动词 进步。《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动词 拿、持。【组词】:「将酒来」。唐.李白〈侠客行〉:「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动词 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栾只君子,福履将之。」《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首之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 休息、休养。【组词】:「将养」。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 送。《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淮南子.诠言》:「来者弗迎, 去者弗将。」动词 进行、做。【组词】:「慎重将事」。《清史稿.卷一零八.选举三》:「其衡鉴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动词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棋或帅棋。【组词】:「我这一步抽车,下一步就要将了!」动词 用言语刺激。【组词】:「他个性保守,得拿话将他。」介词 把。【组词】:「将饭做好。」、「将花插好。」、「将门关好。」介词 以、用。【组词】:「将功折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连词 与、和。北周.庾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唐.卢象〈送綦毋潜〉诗:「欲识秦将汉,尝闻王与裴。」连词 又、且。【组词】:「将信将疑」。《诗经.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助词 置于动词后,常和「进来」、「起来」、「进去」等补语连用。【组词】:「打将起来」、「哭将起来」。唐.李商隐〈碧城〉诗三首之三:「收将凤纸写相思。」其他字义将读音:jiàng。名词 高级军官。【组词】:「大将」、「名将」、「勇将」、「将士用命」。《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名词 高级军阶。【组词】:「上将」、「中将」、「少将」。名词 团体中的成员。【组词】:「教练一看大势底定,把主将换下休息,让副将上场。」动词 率领。【组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五首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他字义将读音:qiāng。动词 请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聊斋志异.卷三.连琐》:「将伯之助,义不敢忘。」

解释:姞读音:jí。名词 姓。如古代南燕、密须皆为姞姓之国。

解释:迹读音:jī。名词 步行时所遗留的印痕。【组词】:「足迹」、「踪迹」、「匿迹」、「绝迹」。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名词 事物的遗痕。【组词】:「痕迹」、「笔迹」、「墨迹」、「迹象」。《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名词 前人留下来的事物、功业。晋.陶渊明〈赠羊长史诗〉:「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动词 考察、探究。《楚辞.屈原.九章.惜诵》:「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动词 遵循、仿效。《文选.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 。」

解释:恍读音:huǎng。形容词 参见「恍惚」条。副词 彷佛、好像。【组词】:「恍如隔世」。宋.苏轼〈满江红.清颍东流〉词:「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红楼梦.第三回》:「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副词 突然、猛然。【组词】:「恍然大悟」。《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听说,心下恍悟道:『恁般说,莫不这位小娘子是神仙下降?』」

解释:炼读音:liàn。动词 用火烧或高温加热等法,使物质去掉杂质,变得精纯或坚硬。【组词】:「炼油」、「提炼」。汉.王充《论衡.谈天》:「销炼五石补苍天。」动词 用火久熬,炮制药石。【组词】:「炼药」、「炼丹」。动词 烧。【组词】:「真金不怕火炼」。

解释:饵读音:ěr。名词 面粉类制成的糕饼食品。《周礼.天官.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餈。」《后汉书.卷七七.酷吏传.樊晔传》:「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名词 泛指各种食品或药品。【组词】:「果饵」、「药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瘻疠。」《水浒传.第六五回》:「外使敷贴之饵,内用长托之剂。」名词 钓鱼或诱捕其他动物的食物。《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唐.杜甫〈春水〉诗:「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名词 引诱人的事物。《淮南子.俶真》:「是故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制国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动词 吃。《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初 ,援在交址,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慾,以胜瘴气。」《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饵术黄精,令人久寿。」动词 引诱。战国策.秦策二:「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

解释:盹读音:dǔn。名词 时间很短的睡眠。【组词】:「打盹儿」、「醒盹儿」。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适才刚打了一个盹,又早晚了也。」动词 闭目小睡。《董西厢.卷七》:「中袖与枕头儿都是泪痕,一夜家无眠白日盹。」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呵,我只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

解释:恫读音:tōng。动词 伤痛、哀痛。《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文选.张衡.思玄赋》:「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名词 悲痛。《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君倘不惜烦卖,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其他字义恫读音:dòng。参见「恫喝」、「恫吓」等条。

解释:陣读音:zhèn。名词 军队作战时所布置的队伍行列。《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名词 战场。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名词 量词。计算事情或动作的单位。多与「一」连用。【组词】:「刮了一阵风」、「引起一阵骚动」。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名词 表示一段时间。【组词】:「他这阵子很忙。」动词 作战。《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

解释:炳读音:bǐng。形容词 显着、光明。【组词】:「功业彪炳」。《易经.革卦.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文选.班固.宝鼎诗》:「宝鼎见兮色纷縕,焕其炳兮被龙文。」副词 明白。《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动词 持拿、执握。通「秉」。《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文选.谢惠连.雪赋》:「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解释:陡读音:dǒu。形容词 坡度峻峭,近于垂直。【组词】:「陡削」、「又高又陡」。《老残游记.第八回》:「一边是陡山,一边是深谷。」形容词 严密。宋.秦醇《谭意哥传》:「陡帐垂丝,清风射牖,?帘透月,银鸭喷香。」副词 突然、骤然。【组词】:「天气陡变」。《红楼梦.第九七回》:「且说宝玉回来,旧病陡发,更加昏愦,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解释:訂读音:dìng。动词 协商后立下(条约、规章等)。【组词】:「拟订」、「订约」。动词 修正。【组词】:「增订」、「补订」、「修订」、「校订」。动词 事先预约。【组词】:「订报」、「预订」、「订位」、「订货」。动词 用线、钉子等把书页等穿连成册。【组词】:「装订」、「订书机」、「将这叠纸订成一本笔记簿。」

解释:玷读音:diàn。名词 玉上的瑕疵、斑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名词 缺点、过失。《诗经.大雅.抑》:「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动词 辱、弄污。【组词】:「玷污」、「有玷家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清.蒋士铨《冬青树.第零出》:「惜朝内无人匡谏,以致成彼高名,玷俺君德。」动词 谦词。忝辱之意。【组词】:「久玷官职,又无政绩,实在汗颜!」唐.杜甫〈春日江村〉诗五首之三:「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解释:殆读音:dài。形容词 危险、不安。《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形容词 疲乏、疲困。《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郎君星驰夜半,人畜想当俱殆。」副词 大概、恐怕、也许。表示推测或不肯定的语气。《孟子.梁惠王上》:「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唐.陈鸿《长恨传》:「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副词 几乎、将近、差不多。表示设想的语气。《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副词 近似。《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而贤以为可夺其畜产,虏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计也。」

解释:哒读音:dá。名词 嚈哒:中国古代的西方国家。《集韵.入声.曷韵》:「哒,嚈哒,西夷国名。」《北史.卷四.魏肃宗孝明帝本纪》:「是岁(神龟二年),吐谷浑、宕昌、嚈哒等国并遣使朝贡。」其他字义哒读音:dā。状词 形容马蹄声。【组词】:「马蹄哒挞的响。」也作「嗒」。状词 形容机枪扫射的声音。【组词】:「机关枪正哒哒的扫射敌军的阵营。」也作「嗒」。

解释:俦读音:chóu。名词 伴侣。唐.韩愈〈送穷文〉:「携朋挈俦,去故就新。」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名词 同类、同辈。《文选.曹植.七启》:「若夫田文无忌之俦,乃上古之俊公子也。」动词 匹敌、相比。《文选.嵇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

解释:曷读音:hé。代词 什么时候。《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三国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诔〉:「扃关一阖,曷其复晰?」副词 何、为何。《书经.盘庚中》:「曷虐朕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副词 何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三.谈异四.濮州女子》:「此地不久必大乱,不可留也,曷避之?」《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传》:「其党张遂谋曰:『王得军心,何郁郁受人制?中原不易图,曷入川作玄德,成鼎足之业?』」副词 岂、难道。《荀子.强国》:「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后汉书.卷三五.曹襃传.论曰》:「礼云礼云,曷其然哉!」

解释:览读音:lǎn。动词 观看、眺望。【组词】:「观览」、「游览」、「一览无遗」。《楚辞.屈原.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动词 阅读。【组词】:「阅览」、「浏览」、「博览群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动词 接受、采取。《战国策.齐策一》:「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汉.高诱.注:「览,受。」

解释:类读音:lèi。名词 由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综合而归属成的种别。【组词】:「人类」、「菌类」、「败类」、「非我族类」。名词 事理。《孟子.告子上》:「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名词 法则、榜样。《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礼记.缁衣》:「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名词 量词。计算事物类别的单位。【组词】:「两类情况」、「三类货物」。名词 姓。如宋代有类演。动词 相似。【组词】:「相类」、「画虎类犬」。副词 大概、大抵。【组词】:「类皆如此」。《汉书.卷七六.尹翁归传》:「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缓于小弱,急于豪强。」

解释:

解释:娜读音:nuó。形容词 纤细柔美。【组词】:「嫋娜」、「婀娜」。其他字义娜读音:nà。名词 女子名字的用字。【组词】:「丽娜」、「安娜」。

解释:衲读音:nà。名词 僧、和尚。唐.戴叔伦〈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名词 僧衣。唐.戴叔伦〈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红楼梦.第二五》:「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臢更有满头疮。」动词 缝补、缝织。宋.刘克庄〈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诗:「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

解释:挠读音:náo。动词 搅扰、阻扰。【组词】:「阻挠」。《左传.成公十三年》:「离散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庄子.骈拇》:「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动词 屈服、屈曲。【组词】:「屈挠」、「百折不挠」。《国语.晋语二》:「抑挠志以从君,为废人以自利也。」动词 抓、搔。【组词】:「挠痒」、「抓耳挠腮」。《水浒传.第三一回》:「我的本事不要箱儿里去取,正是挠着我的痒处。」

解释:烁读音:shuò。形容词 光亮闪动的样子。【组词】:「灯光闪烁」、「目光烁烁」。《文明小史.第一四回》:「就这洋灯而论,晶光烁亮,已是外国人文明的证据。」形容词 炎热。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邱记〉:「温风不烁,清气自至。」动词 销熔、熔化。同「铄」。《周礼.冬官考工记》:「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汉.王充《论衡.奇怪》:「烁一鼎之铜,以灌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明矣。」动词 烧、灼。唐.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骄阳何太赫,海水烁龙龟。」

解释:弯读音:wān。动词 引弓、开弓。唐.李白〈大猎赋〉:「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动词 屈曲。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元.乔吉〈满庭芳.秋江暮景〉词:「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动词 停泊。《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日将到大姑塘,风色大作。大爷吩咐急急收了口子,弯了船。」形容词 曲折的、不直的。【组词】:「弯路」。《西游记.第五回》:「弯弓硬弩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诗:「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解释:显读音:xiǎn。动词 表露、表现。【组词】:「显现」、「大显身手」。《诗经.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动词 荣耀、光耀。【组词】:「显扬」。《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容词 昭着、明白、清楚。【组词】:「明显」、「显而易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武移之要者也。」形容词 有名望、有地位的。【组词】:「显贵」、「显要」。《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形容词 尊称已故的直系亲人。【组词】:「显考」、「显妣」。名词 姓。如周代有显甫。

解释:殃读音:yāng。名词 灾祸。【组词】:「遭殃」、「池鱼之殃」。《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动词 残害。【组词】:「祸国殃民」。《孟子.告子下》:「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解释:徉读音:yáng。参见「徜徉」条。

解释:轶读音:yì。动词 超过、超越。《楚辞.屈原.远游》:「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文选.班固.西都赋》:「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动词 突袭、侵略。《左传.隐公九年》:「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晋.杜预.注:「轶,突也。」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轶我河县,俘我洛畿。」形容词 散失的。【组词】:「轶事」、「轶闻」、「轶诗」。形容词 安适、逸乐。通「逸」。《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日闻其美,意广心轶。」

解释:昱读音:yù。名词 日光。《广韵.入声.屋韵》:「昱,日光。」动词 照耀。汉.扬雄《太玄经.卷一零.太玄告》:「日以昱乎昼,月以昱乎夜。」

解释:赵读音:zhào。名词 国名:(1)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国内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2)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为东晋刘曜所建,统有今国内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的一部分,史称「前赵」。(3) 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为石勒灭前赵而称帝,史称「后赵」。名词 姓。如宋代有赵匡胤。

解释:种读音:zhǒng。名词 谷物瓜果的种子。【组词】:「菜种」、「种籽」。《诗经.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名词 人的族类。【组词】:「白种人」、「黄种人」。《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诏拜前校尉马贤为谒者,镇抚诸种。」名词 生命的延续。【组词】:「绝种」。名词 事物的类别。【组词】:「兵种」、「种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名词 胆量或骨气。【组词】:「有种就别跑!」、「他做事非常带种。」名词 生物学上的分类名称。【组词】:「界、门、纲、目、科、属、种。」名词 量词。计算人或事物的类别的单位。【组词】:「两种人」、「三种花色」、「各种情况」。其他字义种读音:zhòng。动词 把种子或秧苗的根埋在土里,使其生长。【组词】:「种树」、「种花」、「种植」。动词 把疫苗注入人体内以预防疾病。【组词】:「接种疫苗」、「种牛痘」。

解释:重读音:zhòng。名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组词】:「物重」、「体重」。形容词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组词】:「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形容词 浓、厚。【组词】:「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形容词 严峻的。【组词】:「重刑」、「重罚」。形容词 要紧的。【组词】:「库房重地」。形容词 剧烈的。【组词】:「重病」。形容词 价值高的。【组词】:「重酬」、「重器」。动词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动词 尊敬。【组词】:「尊重」、「敬重」。动词 偏好。【组词】:「重色轻友」。动词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副词 谨慎。【组词】:「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副词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其他字义重读音:chóng。名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组词】:「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动词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副词 再、另。【组词】:「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解释:轴读音:zhóu。名词 贯穿车轮中心,控制轮子转动的横杆。【组词】:「车轴」、「轮轴」。宋.苏轼〈次韵王巩独眠〉诗:「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从之车脱轴。」名词 书卷的横杆。【组词】:「书轴」、「画轴」。名词 量词。计算卷轴装书画的单位。【组词】:「一轴山水画」、「书三千轴」。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形容词 中心的、枢要的。【组词】:「轴心国」。其他字义轴读音:zhú。[一]之读音。其他字义轴读音:zhòu。参见「轴子」条。

解释:紂读音:zhòu。名词 勒在马臀上的皮带。《说文解字.糸部》:「纣,马緧也。」名词 人名。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解释:胄读音:zhòu。名词 后代子孙。【组词】:「胄裔」、「贵胄」。《左传.襄公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名词 参见「胄子」条。动词 承续先业。《后汉书.卷八零.文苑传下.边让传》:「胄高阳之苗胤兮,承圣祖之洪泽。」

解释:追读音:zhuī。动词 跟在后面或由后面赶上去。【组词】:「追随」、「追赶」、「急起直追」。动词 事后补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动词 寻求、索还。【组词】:「追赃」、「追债」。动词 恋爱求偶。【组词】:「他追张小姐追了三年,终于得偿夙愿,结为连理。」副词 回溯己往。【组词】:「追悼」、「追忆」、「追念」。其他字义追读音:duī。名词 钟纽。《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汉.赵岐.注:「追,钟钮也。钮磨啮处深矣。蠡,欲绝之貌也。」动词 雕、雕琢。《诗经.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追,犹治也。」

解释: 适 读音: shì 。 形容词 舒服、自得。【组词】:「舒适」、「安适」。 动词 往、至。《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动词 女子出嫁。《文选.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宋.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女三人,长适秘书丞蕃蹭。」 动词 相合、相当。《后汉书.卷六二.荀爽传》:「截趾适履,孰云其愚!」宋.苏轼〈答莫提刑启〉:「得请江湖,虽适平生之愿。」 动词 顺从。《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动词 贬谪。同「谪」。《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陈涉起匹夫,敺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 副词 仅、只。《战国策.秦策二》:「疑臣者不适三人。」 副词 偶然、偶尔。《聊斋志异.卷一.贾儿》:「适从父入市,见帽肆挂狐尾,乞翁市之。」 副词 刚才。【组词】:「适才」。《韩非子.内储》:「王适有言,必可从命。」 副词 恰巧。《史记.卷一零七.灌夫传》:「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其他字义 适 读音: dí 。 名词 正妻所生的儿子。同「嫡」。《左传.文公十八年》:「杀适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汉.何休.注:「适谓适夫人之子。」 动词 专主、作主。《诗经.卫风.伯兮》:「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汉.毛亨.传:「适,主也。」

解释: ● 胨 (腖) dòng ㄉㄨㄥˋ  1. 〔蛋白~〕有机化合物,医学上用作细菌的培养基,又可治疗消化道的病。  2. (腖)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胨 腖 dòng 〈名〉 蛋白胨的简称 [peptone]。由蛋白部分水解生成的各种衍生物之一

解释: ● 郖 dòu ㄉㄡˋ  ◎ 古渡口名,在今中国河南省灵宝县。

解释: ● 哚 duǒ ㄉㄨㄛˇ  ◎ 〔吲~〕见“吲”。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哚 duǒ ——见“吲哚”( yǐnduǒ):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 8 H 7 N

解释: ● 烀 hū ㄏㄨˉ  ◎ 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白薯。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烀 hū 〈动〉 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 [stew in shallow water]。如:烀白薯

解释: ● 咴 huī ㄏㄨㄟˉ  ◎ 〔~儿(huīr)~儿(huīr)〕象声词,形容马叫的声音。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咴 huī

解释: ● 疬 (癧) lì ㄌㄧˋ  ◎ 〔瘰(luǒ)~〕见“瘰”。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疬 (1) 癧 lì (2) ——见“瘰疬”( luǒlì)。病名。瘰疬。如:疬疡(汗斑。由一种霉菌引起的皮肤病)

解释: ● 凃 tú ㄊㄨˊ  ◎ 古同“涂”。

【相关文章】

五行属水笔画26的汉字 26画属水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火笔画26的汉字 26画属火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火笔画11的汉字 11画属火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水笔画17的汉字 17画属水的字有哪些

汉字的五行属性如何划分的

五行属木笔画21的汉字 21画属木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水笔画12的汉字 12画属水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木笔画22的汉字 22画属木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水笔画21的汉字 21画属水的字有哪些

五行属木的字大全 五行属性为木的汉字有哪些

标签:五行属性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jiaoyu/a2qtzph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