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梁万年回应

日期:2022-12-27发布:草莓酱

如何防范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梁万年回应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2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记者:有网友担心,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调整为“乙类乙管”意味着“放任不管”,必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也有网友认为,调整后可能引发资源挤兑、药品供应不足等风险,请问该如何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首先,我想说明的是,“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的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增加,继而可能会引发药品的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的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的准备,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们应该将工作中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的保障医疗需求,最大限度的减少重症和死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二是加强药品的供应保障,包括中药、西药以及相关的医疗设施设备等,千方百计的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要摸清底数,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甚至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科学合理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应对新冠疫情,避免恐慌。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七是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加强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等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相关文章】

11月27日咸宁市新增33例阳性感染者(附活动轨迹)

武汉人福布洛芬投放最新消息

11月20日起海珠区赤岗街、海幢街、素社街等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措施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1月22日恢复门急诊等医疗服务

手机APP两分钟测血氧?专家:有参考作用,但精确度不如医疗专业血氧仪

种植牙价格调控落定 4500元是误读?

12月8日山东省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政策详情

青岛胶州市应急发热诊室最新消息(持续更新)

人民日报仲音第19次就防疫发声 聚焦这一重点人群

常州新北区10月8日-10月16日新冠疫苗接种安排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s://www.qubaike.com/hotnews/acmn2brv.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